
廿四节气之小暑
小暑(Lesser Heat),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,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°时为小暑;暑,表示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。意指天气开始炎热,但还没到最热,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。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,需加强田间管理。

小暑三候
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”小暑 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,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;《诗经·七月》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
文中所说的 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,即小暑节气的时候,由于炎热,蟋蟀离开了田野,到庭院的墙 角下以避暑热;在这一节气中,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。
美食 古人消暑饮食
酷热消耗体力,适当补充营养,合乎科学道理,老北京吃饺子、面条和烙饼摊鸡蛋,也是这个道理,即《民社北平指南》所称“初伏水饺,二伏面条,至三伏则为饼,而佐以鸡蛋”。
伏天吃面的习俗至少从三国时期就有了。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?古人解释说五月、六月酷热难耐,是恶月,应该“辟恶”。而“以热制热”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。另外二伏时正值小麦丰收,用新小麦做成面条,吃上两碗,淋漓地出一身大汗,营养丰富,发汗驱病,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。
小暑活动
晒书画衣物

小暑适逢六月初六日“天贶节”。据史书记载,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。“贶”即“赐”,即天赐之节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“冰麨”和“炒面”之因,故称天贶节。民间还有:晒书画、衣物等习俗。传说此日出晒后,去潮,去湿,防霉防蛀。故有:“六月六,晒红绿”的说法。
小暑尝新
过去民间还有“小暑尝新”习俗,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。据说“吃新”乃“吃辛”,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。所以,民间有小暑吃黍,大暑吃谷之说。
谚曰“头伏萝卜二伏菜,三伏还能种荞麦;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。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,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苦夏,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
结语
小暑至,盛夏始。安徽美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愿大家如夏日艳阳灿烂明媚,也如林间清风洒脱轻盈,享受每一个美好的当下,让生命迸发出勃勃生机。